手提電話會導致腦癌?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手提電話發放無線電頻率能量 (radio frequency energy,又稱無線電波 radio waves),從手提電話 發放出來的電波是來自機身的天線,聽電話時機身都是貼在耳朵上,天線越接近聽電話的人的頭 部,他所接受的電波就越強,天線離聽者越遠,他所接受的電波就越弱。高無線電波水平能把人 體的組織燒熱,但從手提電話發放出來無線電波的熱能並不足以令到人體的組織受到明顯的損害 。

亦有人擔心從手提電話發放出來的無線電波會導致癌病,研究人員正積極研究使用手提電話與各 種良性和惡性腦腫瘤 (包括神經膠質瘤 gliomas、聽覺神經瘤 acoustic neuromas 和腦膜瘤 meningiomas) 和其他頭、頸部癌病 (包括唾腺瘤 salivary gland tumours) 的關係,世界衛生組織 (WHO) 轄下的『國際癌病研究中心』 (IARC) 於 2011 年將手機輻射列為『可能致癌』類別,有 研究結果顯示,平均每天使用手機三十分鐘、連續十年,患上神經膠質瘤的風險會增加四成,但 目前,還沒有確實的數據證明使用手機與其他癌病有直接的關係。

美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簡稱 FDA) 和聯邦通訊公署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簡稱 FCC) 已定下指引,限制手提電話所發出的無線電波能 量,手提電話發出的無線電波是以特定的單位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簡稱 SAR) 量度的,量度 人體可接受無線電波的能量,在美國,這個能量定在每公斤為 1.6 瓦特 (1.6W/kg),根據聯邦通訊 公署的指示,這個能量的無線電波遠遠低於能在『白老鼠』身上作出傷害的水平,而每間手提電 話製造商必須向聯邦通訊公署提交每款手提電話發放出來無線電波能量的資料。

為減低使用手提電話可能對健康帶來的傷害,美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建議:只在沒有傳統 電話時才使用手提電話;若使用手提電話,盡量縮短談話的時間;選擇使用免提的手提電話,讓 天線盡量遠離頭部。

現時,還沒有有關兒童使用手提電話的風險研究報告,由於越來越多兒童和青少年使用手提電話 ,而他們所接受無線電波的影響會積存起來,況且,他們的腦和神經系統還在發育中,較容易受 到電波的傷害,所以,多個國家 (包括英國) 都鼓勵兒童少用手提電話。

此外,有人擔心手提電話發放的無線電波會干擾電子儀器,包括心臟起搏器 (pacemaker) 和自動 體外心臟去顫器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簡稱 AED) 等,導致起搏器和心臟去顫器的功 能失靈,無線電波確會干擾某些電子儀器,所以,美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制訂准則,量 度手提電話對醫療電子儀器干擾的程度,讓手提電話製造商能確保他們的產品,不會影響醫療電 子儀器的運作,已知的研究資料顯示,手提電話對絕大部份安裝了起搏器的人的健康並不構成威 脅。

其實,當駕車時使用手提電話而導致交通意外的風險比使用手提電話導致癌病和其他毛病的風險 就高得多,安大略省政府已立法,從 2009 年 10 月 26 日開始,跟隨魁北克、紐賓士域和斯高沙 省,成為加拿大第四個省不准駕車時使用手提電話,但仍可使用免提的手提電話通話,不過,全 球多個國家的監管機構都同意,駕車時講電話會令司機分心而導致交通意外,所以,使用免提的 手提電話並未能有效減少意外。為安全起見,駕車時應盡量不要講電話,尤其是具爭拗性的話題 ,如有需要,應把車子停泊在路邊,才打出電話或接聽來電。

驗血能驗出癌病嗎?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癌病雖然可怕,但若及早發覺,並及時接受適當的治療,多種癌病都是可以治癒的,可是,當患 者感到不舒服或發現身體有硬塊求診時,癌病可能已達後期、難於醫治的階段了,所以,政府推 行『篩選普檢』(mass screening),希望在患者感覺到身體有問題前能檢查出毛病,儘早醫治,醫 生為病人做的臨床身體檢查 (physical examination) 有很大的局限性,醫生可以摸得到的硬塊其實 已病發了一段時間,況且,內臟是很難摸得到的,故推出定期的子宮頸抹片 (Pap’s smear)、乳房 鏡 (mammogram)、探肛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糞便隱血 (fecal occult blood) 及大腸鏡 (colonoscopy) 等檢查,都能有效及早分別驗出子宮頸癌、乳癌、前列腺癌及大腸癌等,這些檢查 可能帶來不舒服的感受、或需要繁複的程序,若驗血能驗出癌病,豈不是簡單妥當,互聯網上亦 流傳謂驗血能驗出多種不同的癌病,並建議驗血,查看是不是患上癌病。

體液 (包括血液和尿液等) 和身體組織可能含『腫瘤指標』(tumour marker),這些生化物質的水平 在健康的人是很低的,但在患上癌病的人就會昇高,例如﹕肝癌和『甲胎蛋白』(α-foetoprotein 簡 稱 AFP)、大腸癌與『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簡稱 CEA)、前列腺癌與『前列腺特 異抗體』(Prostate Specific Antibody 簡稱 PSA)、卵巢癌與『癌抗原 125』(Cancer Antigen 125 簡稱 CA-125)、乳癌與『癌抗原 15-3』(Cancer Antigen 15-3 簡稱 CA 15-3)、胰臟癌與『癌抗原 19-9』 (Cancer Antigen 19-9 簡稱 CA-19-9) 等﹐可以用來對癌病作篩檢、診斷、測定預後 (prognosis)、 檢測對治療的反應和查探復發等。

如同任何檢查,驗血也有它的局限性,不可能百份之一百準確,一個理想的腫瘤指標應是﹕(一) 只有患上癌病時才呈陽性 (positive),沒有患上癌病則呈陰性 (negative)﹔(二) 在癌病的初期也呈 陽性﹔(三) 明確與某種癌病相連﹔(四) 可以反映出癌病的大小和擴散的程度。可是,暫時仍未有 符合這些標準的腫瘤指標,因為腫瘤指標都缺乏應有的『靈敏性』(sensitivity) 和『特異性』 (specificity),靈敏性是檢查能正確標明驗血者患上癌病,但大多數腫瘤指標的靈敏性都不高,因 為指數只在癌病中、後期才昇高,故此未能在癌病初期、當患者仍未發病時檢查出來,所以會出 現『假陰性』(false negative) 的報告,給予患者錯覺,以為並沒有患上癌病、因而耽誤醫治的良 機﹔特異性是檢查能正確標明驗血者並沒有患上癌病,但大多數腫瘤指標的特異性並不高、不能 確定患者患上某一種癌病,因為腫瘤指標可能在其他情況也會昇高,例如其他器官生癌、或只是 良性腫瘤、甚至發炎也會導致腫瘤指標昇高,所以,會出現『假陽性』(false positive) 的報告,令 沒有患上癌病的人需要接受進一步、可能是很繁複的檢查,甚至需要動手術,就算最後確定沒有 患上癌病,但已虛驚一場,承受沉重的心理壓力。

此外,從統計學的角度看,由於癌病的發病率並不高,就算是靈敏性和特異性都屬高度的腫瘤指 標的『預測效用』(predictive value) 也不高,以一個發病率為每十萬人有五十個個案的癌病為 例,靈敏性最少是 90% 和特異性超過 99.6% 才能達到研究人員所能接受最低程度的預測效用,所 以,大部份的腫瘤指標都不適合用作癌病篩選檢查的工具,在美國,只有『前列腺特異抗體』獲 批准用作篩選檢查前列腺癌,所以,大家要明白每一種腫瘤指標的靈敏性和特異性、應用的準 則、限制和可能出現的誤差等。腫瘤指標的最大用途,是病人被證實患上癌病,而與這個癌病相 連的腫瘤指標也昇高,當病人接受手術後,檢查腫瘤指標的水平能確定癌細胞是不是已被徹底割 除,若腫瘤指標已回復正常水平,顯示癌細胞已被徹底割除,定時的覆檢能及早查出癌病有沒有 復發,只是在這些情況下,驗血檢查腫瘤指標的水平才能為患者和醫生提供最有用的資料。

穿戴胸圍可致乳癌嗎?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有傳言說穿戴胸圍可致乳癌,原因是胸圍會壓逼乳房的淋巴系統,引致毒素積聚在乳房內,從 而導致乳癌,並引述一篇由兩位人類學者於 1995 年發表的報告,謂每天二十四小時都穿戴胸圍 的婦女患上乳癌的機會是四份之三,每天穿戴胸圍超過十二小時、但睡覺時把它脫下的婦女的 機會是七份之一,每天只戴少於十二小時的婦女的機會只有一百五十二份之一,而很少、甚至 不戴胸圍的婦女的機會是一百六十八份之一,整天都穿戴胸圍的婦女患上乳癌的機會是不穿戴 的一百二十五倍,根據這個說法,有人建議不戴胸圍,亦有內衣設計師推出能按摩乳房的胸圍、 謂能增進乳房的淋巴循環、預防乳癌云云。

這份報告並不為醫學界重視,因為它未能符合嚴謹的科學研究準則,加拿大癌病協會 (Canadian Cancer Society)、美國癌病協會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和英國癌病研究院 (Cancer Research UK) 一致認為,直至現在都沒有可靠的科學證據,證明穿戴胸圍與乳癌有關係,他們會密切留 意有關的研究,並作出分析和提出指引。

淋巴循環受到障礙,會不會導致癌病呢﹖我們可從另一個毛病尋找端倪,『淋巴水腫』 (lymphedema) 是手腳的淋巴系統因先天的因素或受到血絲蟲等感染而閉塞,令到淋巴循環受 阻,導致水腫,在很罕見的情況下,當極嚴重的淋巴水腫患者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時,在淋巴 核和淋巴管內會長出『淋巴管惡性肉瘤』(lymphangiosarcoma),但不是手腳的組織演變成癌病。 有乳癌患者在接受了手術或電療後,手部出現淋巴水腫的現象,這是因為手術時需要把淋巴核 割掉、或電療後淋巴管發炎,令到淋巴管閉塞。

已知能導致乳癌的高危因素包括﹕(一) 年齡 (年齡越大,患乳癌的機會就越高)﹔(二) 遺傳﹔ (三) 曾患過乳癌的病史﹔(四) 胸部曾接受過電療或其他輻射﹔(五) 早來月經 (十一歲或更 早)﹔(六) 遲收經 (五十五歲或更遲)﹔(七) 遲懷孕 (於三十歲後才懷第一胎) 或沒有懷過孕﹔ (八) 長期服食女性賀爾蒙補充劑 (超過五年)﹔(九) 服食口服避孕藥 (超過十年)﹔(十) 乳腺不 典型增生 (atypical hyperplasia),但其他的良性毛病,例如乳房纖維瘤 (fibroadenoma) 和水瘤 (cyst) 是不會演變成為乳癌的﹔(十一) 肥胖﹔(十二) 喝酒過量﹔(十三) 缺少運動﹔(十四) 乳 房密度偏高等,值得留意的是就算有高危因素的人並不一定會患上乳癌,而很多乳癌病患者並 沒有以上所列的高危因素。

大家應認清楚能導致乳癌的高危因素,可避免的就盡量避免,此外,均衡的營養、充足的睡眠 和定時的運動能保持身體健康,不要被一些沒有可靠科學根據的消息所困擾和誤導,或受人愚 弄和欺騙。

存放在車廂內的瓶裝水會致癌 ?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加拿大衛生部 (Health Canada) 關注有傳言,謂存放在車廂內用完即棄的塑膠水瓶會在夏天的高 溫下,釋放出有害物質,包括致癌物質、例如二噁英 (dioxin) 等,導致癌病,但根據加拿大癌 病協會 (Canadian Cancer Society) 的研究,用完即棄的塑膠水瓶多是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簡稱PET或PETE) 製成的,現時沒有證據證明塑膠水瓶含二噁英﹔ 此外,亦有謂用完即棄的塑膠水瓶會釋放出塑化劑 (plasticizers),塑化劑令塑膠柔軟、不會那 麼容易碎,多數使用 diethylhexyl adipate (DEHA),傳言卻誤傳為另一種較少用的塑化劑 diethylhydroxylamine,根據加拿大癌病協會的資料,這兩種物質都不會致癌,加拿大衛生部清 楚指出,研究顯示,就算是在極端溫度的考驗下,塑膠水瓶都沒有釋放出有害健康的物質,若 有證據證明塑膠水瓶會釋放出有害健康的物質,衛生部會毫不猶疑採取適當的措施保護消費者。

亦有人擔心存放在高溫的車廂內的瓶裝水會滋生細菌、導致腸胃炎,在加拿大製造和出售的瓶 裝水都是經過使用臭氧 (ozone) 或其他方法消毒,把大腸桿菌 (E. coli) 和其他有害的細菌殺 死,此外,製造商也會把水過濾,濾走梨形鞭毛蟲 (Giardia) 和隱孢子蟲 (Cryptosporidium) 等 寄生蟲,不過,瓶裝水只是消毒 (disinfected)、而不是無菌 (sterile),所以仍會有一些無害的細 菌。

其實,瓶裝水有較大機會是在使用口或手扭開瓶蓋時受到感染,所以,用者應該時常保持個人 衛生,尤其是如廁後用水和皂液將手洗乾淨,更不可與別人用口直接從水瓶共喝同一瓶水。

若瓶裝水受到污染,細菌在溫暖的情況下會滋生,但在車廂內被陽光直接或間接照射所產生的 高溫足以把細菌和寄生蟲殺死,況且,梨形鞭毛蟲和隱孢子蟲等寄生蟲在離開人體或宿主 (host 寄生蟲所寄生的動物) 後便不能滋生。

所以,因飲用存放在車廂內的瓶裝水而危害健康的機會很低,但加拿大衛生部並不建議這個做 法,反而建議不要把食物和飲品放在太陽直接照射到的地方,應把它們存放在清涼的環境下, 尤其是開了蓋和被人手觸摸和已處理過的食物和飲品,衛生部更建議應使用冷卻器 (cooler), 並拋棄任何已存放在高溫的車廂內一段時間的食物和飲品。

至於重覆使用用完即棄的塑膠水瓶,加拿大癌病協會的意見是﹕若不把它們清洗乾淨和風乾, 細菌可能滋生﹑導致腸胃炎,但這同樣會發生在其他的器皿﹔直到現時,沒有證據證明重覆使 用用完即棄的塑膠水瓶會致癌,所以,大家不用擔心,不要被一些沒有可靠科學根據的消息困 擾和誤導,但為了環保,我們應儘量使用可循環再用的器皿。

止汗劑會導致乳癌、老人痴呆和腎病嗎?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顧名思義,止汗劑把汗管堵塞,不讓汗液流到皮膚的表層,由於汗有排毒作用,有人擔心,若長 期不出汗,毒素會積聚在身體內,危害健康,甚至會導致癌病,此外,止汗劑的活性成份大多含 鋁,且含防腐劑『對烴基苯甲酸』(parabens),若長期使用,會殘留在皮膚上及被吸收,對健康會 帶來不良的影響,由於止汗劑多用於腋下,接近乳房,所以,很多人擔心經常使用止汗劑會導致 乳癌,而互聯網確流傳謂止汗劑是乳癌的元兇,尤其是剃腋毛後立刻塗上止汗劑會帶來更高的風 險,因為剃毛時弄傷 (就算察覺不到的細小傷口) 會讓這些有害的成份吸進身體內。 其實,我們全身的皮膚從頭到腳都滿佈汗腺,就算腋下的汗腺因為塗了止汗劑而不流汗,身體其 他部位仍會出汗,包括頭皮、面部、頸部、背部、鼠蹊 (groin) 和膝部等,況且,流汗的主要作 用是調節體溫,肝臟和腎臟才是將有毒的物質排出體外的主要器官,絕大多數的毒素都是從尿 液、而非經汗液排出身體的。

止汗劑會導致乳癌是沒有醫學根據的,若止汗劑含致癌物質,而止汗劑是塗在皮膚上,皮膚理應 是接觸最高成份的致癌物質,為什麼使用止汗劑並沒有增加腋下皮膚癌的風險呢﹖若致癌物質經 皮膚吸收後積聚在腋下的淋巴核內,為什麼使用止汗劑並沒有增加腋下淋巴腫瘤的風險呢﹖就算 止汗劑所含的有毒成份積聚在腋下的淋巴核內,淋巴液的流向是從乳房流出、經腋下的淋巴核、 流向頸部返回血液循環系統內,淋巴管內有機制令淋巴單向從乳房流出、而不會流回乳房,所 以,就算有致癌物質積聚在腋下的淋巴核,也不會倒流進乳房,導致乳癌﹔況且,自從有報告將 防腐劑對烴基苯甲酸 (parabens) 與乳癌扯上關係後,雖然仍未有確實的科學證據證明 parabens 會 導致乳癌,現在市面出售的大部份止汗劑都不含 parabens 了,用者使用前可先細閱產品的標籤說 明。

世界著名的癌病研究機構和監管機關,包括加拿大癌病協會 (Canadian Cancer Society)、美國國立 癌病研究所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和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簡稱 FDA) 等,在經過詳細的研究和仔細的分析後,都認為止汗劑不會導致乳癌。 此外,有人擔心止汗劑所含的鋁會導致老人痴呆症,多個環境因素曾被關注,認為是導致老人痴 呆症的罪魁禍首,當中包括鋁,1965 年有研究報告將鋁和老人痴呆症扯上關係,自此,全球的醫 學研究所、國際及個別國家的監管機構和鋁工業界都定時檢討有關的研究報告,直至現在,所有 資料都未能提供強而有力的證據,證明鋁直接導致老人痴呆,全球多個國家的老人痴呆症協會, 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的老人痴呆症協會都一致認為鋁並不是導致老人痴呆症的元兇, 研究人員相信,大部份老人痴呆症是由多個不同的因素組成、而不是由單一個因素引起的,這些 因素因人而異,其中包括年齡、遺傳、其他疾病和環境因素等。

亦有人擔心止汗劑所含的鋁會傷害腎臟、導致腎病,其實,鋁無處不在,我們每天從所吃的食 物、喝的水和呼吸的空氣都會攝取鋁,功能正常的腎能把鋁排出體外,不會讓鋁積聚在身體內, 影響健康,但患上嚴重腎病的人不能有效把鋁排出而積聚在身體內,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於 2004 年發出指令,所有含鋁的止汗劑都必須貼上警告字句,提醒腎病患者在使用產品前先咨詢醫 生的意見,指令的原意不是說止汗劑所含的鋁會傷害腎臟,而是患上嚴重腎病 (第四和第五期慢 性腎病) 的病人不能有效把鋁排出體外,就算是止汗劑所含微量的鋁也可能對他們做成不良的反 應,故要謹慎,但腎功能正常的人就不用擔心,有需要時可安心使用止汗劑。

常吃發霉食物會罹患肝癌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多種農作物都容易被會產生『黴菌毒素』(mycotoxins) 的黴菌 (fungus 又稱真菌) 感染,在多種黴 菌毒素中,『黃麴毒素』(又稱『黃麴黴素』aflatoxins) 最受關注,因為會損害人畜的健康、甚至 性命,黃麴毒素引起的問題首先在 1960 年出現,當年,在英國爆發了有超過十萬隻火雞幼雛突然 死亡的事件,稱為『火雞 X 病』(Turkey X Disease),調查發現牠們進食的花生飼料含有被『黃麴 霉』(Aspergillus flavus) 污染而產生的毒素,所以毒素被稱為黃麴毒素。容易被黃麴霉污染的農作 物包括﹕穀類 (玉蜀黍、亦稱粟米 corn 或 maize﹔米﹔麥﹔高粱 sorghum﹔珍珠粟、亦稱御穀 pearl millet 等)、油籽類 (花生﹔大豆﹔葵花籽﹔棉花籽等)、辛香料類 (辣椒﹔胡椒﹔芫茜、北方 人叫芫荽 coriander﹔薑﹔薑黃 turmeric 等)、木本堅果 (杏仁﹔開心果﹔合桃﹔椰子等)、奶等。生 長在農作物上的黃麴霉會產生黃麴毒素,此外,在食物加工、儲存或運送過程中出現發霉也會導 致產物受黃麴毒素污染,黃麴毒素的裂解溫度為攝氏 280 度,故一般烹調時所用的溫度並不能將 它破壞,所以,很難避免進食含黃麴毒素的食物,雖然,發達國家是不准出售嚴重被污染的食 物,但醫學界仍擔心長期進食含低份量黃麴毒素的食物對健康的長遠影響。

吸收了大量黃麴毒素會導致『急性黃麴黴素中毒』(acute aflatoxicosis),多發生在第三世界國家, 會引起腦水腫 (cerebral edema)、和肝、腎及心臟壞死 (necrosis),急性肝衰竭 (acute liver failure) 的症狀包括內出血、水腫、消化及吸收障礙、神智不清、昏迷等,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都不 能免於黃麴毒素的急性傷害,但人類對黃麴毒素的容忍度較高、很少死於急性黃麴黴素中毒,不 過,就算患者康復,肝壞死日後會演變成為肝硬化 (cirrhosis)、甚至肝癌。增加患上急性黃麴黴 素中毒的因素包括﹕食物供應不足、讓黴菌容易繁殖生長的環境、及缺乏對黃麴黴素有效的監管 及控制。

慢慢吸收微量的黃麴毒素不會導致如同急性黃麴黴素中毒的症狀,不過,發育中的兒童特別容易 受到黃麴毒素的影響而導致發育不良和遲緩,慢性吸收也會增加患上肝癌的風險,『國際癌病研 究中心』(IARC) 於 1988 年將黃麴毒素列為『可在人類致癌的物質』,並得到在亞洲和非洲做的 多項流行病學研究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證實,進食黃麴毒素含量高的食物與肝癌成正比例, 此外,黃麴毒素會與多項因素互相影響而導致疾病,包括年齡、性別、營養狀況和有沒有受寄生 蟲或乙型肝炎 (Hepatitis B) 病毒感染等,不少中國人是乙型肝炎的帶菌者,乙型肝炎帶菌者患上 肝癌的風險比常人高,若乙型肝炎帶菌者經常進食含黃麴毒素的食物、比不進食含黃麴毒素食物 的人患上肝癌的風險是高六十倍,他們患上肝癌的風險比單是乙型肝炎帶菌或經常進食含黃麴毒 素食物的人高得多。

有研究顯示,經常進食『傘形科蔬菜』(apiaceous vegetables) 能減低黃麴毒素的致癌程度,傘形科 植物包括﹕紅蘿蔔、芹菜、歐防風 (又稱歐洲蘿蔔 parsnips)、香芹 (parsley) 等﹔著名的美國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在中國做的一項研究發現,從『葉綠素』 (chlorophyll) 提煉出來的『葉綠酸』(chlorophyllin),能有效減低因經常吸收黃麴毒素而引起肝癌 的風險,所以建議吸收高份量黃麴毒素的人,應經常服用含葉綠酸的保健品或經常進食葉綠酸含 量高的綠色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