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跌倒

郭詠觀醫生(Dr. Jason Kwok)

跌倒會令人受傷、可能是很嚴重的損傷,其實,跌倒是導致長者受傷的主因,不過,只要採取幾個簡單
易行的方法就能預防跌倒:
(一)請教醫生:
(甲)有些眼疾和耳朵疾病會增加跌倒的風險,身體的其他狀況也同樣會增加跌倒的風險,包括暈眩;肌
肉、關節筋骨痛;心跳氣喘;腳部麻木、無力;步履不穩等,醫生可能需要為患者作詳細的身體檢查。
(乙)有些藥物(包括處方及非處方藥物和保健品)可能因副作用或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而增加跌倒的風
險。帶同所有正在服用的藥品讓醫生作檢討,將不需要或會增加跌倒風險的藥品停掉或將劑量減少。
(丙)以前曾否跌倒:曾跌倒會增加再跌倒的風險,詳細記錄以前跌倒的時間、地方和環境等,也包括險
些跌倒但能及時抓著其他物件或被其他人扶著而沒有跌下去,這些詳細的資料能幫助醫生擬定個人預防
跌倒的策略。
(二)保持活躍:
保持活躍能預防跌倒,得到醫生因應患者身體狀況的准許後,患者可參與適合個人的運動,主要是要改
善力度、平衡、協調和柔韌度的運動,包括步行、游泳、耍太極等。若擔心運動會增加跌倒的風險,請
告知醫生,他們會建議採用一些有仔細監控的運動課程或轉介給物理治療師,讓他們設計適合患者個人
的運動課程。
(三)穿著合適的鞋子:
高跟鞋、拖鞋、涼鞋、光滑鞋底的鞋等都會令人滑倒、絆倒和跌倒,只穿上襪子走路同樣也會增加滑倒
的風險,穿上合身而堅固、並有防滑鞋底的鞋子能減低跌倒的風險,也能減輕腳部的關節疼痛。
(四)移去家居障礙物:
家中各處、包括睡房、客廳、廚房、浴室、走廊和樓梯等,都可能放置很多會令人跌倒的障礙物,為了
使家居更安全:
(甲)將通道上的盒子、報紙、電線和電話線等雜物拿走;
(乙)不要將茶几、雜誌架、盆栽等放在經常走動的地方;
(丙)將地毯用雙面膠貼或釘子牢固、或使用有防滑背襯的地毯,或乾脆不用地毯;
(丁)立刻將鬆脫的地板木和地毯妥善處理;
(戊)將常用的衣服、碗碟、食物及其他日用品收放在容易拿得到的位置;
(己)立刻將倒瀉在地上的液體、油脂或食物清潔乾淨;
(庚)在浴缸或淋浴間放置防滑墊,也可使用洗澡座椅(bath seat),讓人在沐浴時可坐下。
(五)將生活的空間照明:
(甲)將屋內照明,以免碰到不易看到的物品而跌倒;
(乙)在睡房、浴室和走廊裝上夜明燈;
(丙)在床邊觸手可及的位置放置一盞燈、以便在半夜有需要時使用;
(丁)若電燈的開關不是裝在房間的入口處,在走向開關的通道不要放置雜物,也可使用在黑暗中會發亮
或有照明的開關;
(戊)上落樓梯前要亮了燈;
(己)將電筒放在容易找到的地方,以便停電時使用。
(六)使用輔助器具:按個人的實際情況而需使用
(甲)手杖或助行架(walker);
(乙)上落樓梯或電梯時握著扶手;

(丙)在木樓梯級鋪上防滑條;
(丁)使用加高坐廁或有扶手的坐廁;
(戊)在浴缸或淋浴間放置扶手桿、及可讓人在沐浴坐下時使用的手持式淋浴噴頭。

壓力對健康的影響

郭詠觀醫生(Dr. Jason Kwok)

壓力是身體對危險的情況作出的自然反應,危險的情況可能是真的或只是感知的,當人覺得受到威脅時,身體內會出現一連串的化學活動,讓人能作出防止受傷害的行動,這個反應稱為『打或逃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身處這個壓力反應時,心跳加速、呼吸增快、肌肉繃緊、血壓

上昇等,並準備好作出行動,保護自己。不同的人對壓力會有不同的反應,同一個情況會對某些人做成壓力、但對其他人卻無關痛癢,有些人比其他人更能妥善處理壓力。不是所有壓力都是不好的,輕微的壓力能讓人完成任務、或預防受到傷害,例如:壓力令駕駛者在碰到前面的車輛前急剎車,這是好事,人能妥善處理少量的壓力,但長期、慢性的壓力會為健康帶來不良的後果。

壓力會影響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情緒、行為、思考能力和健康,沒有任何部位是不受影響的,由於每個人處理壓力的方法不同,所以壓力的症狀可以大不相同,有些症狀是模糊不清、或與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症狀相似。壓力的症狀包括:

(一)情緒上的症狀:包括容易激動、氣餒和喜怒無常;不知所措;難於鬆弛和平靜下來;感覺自卑、孤獨、無用、抑鬱;逃避等。

(二)身體上的症狀:無精打采;頭痛;腸胃不適(包括噁心、嘔吐、便祕或腹瀉等);肌肉繃緊、痠痛或疼痛;胸痛;心跳快速;失眠;口乾舌燥及吞嚥困難;牙關緊閉;磨牙;緊張和顫抖;耳鳴;手腳發冷和出汗;性慾和能力減弱等。

(三)認知上的症狀:經常擔憂;思潮起伏;善忘;思想混亂;難於集中精神;判斷力差;悲觀;所想的總是向偏壞處和最惡劣的情況等。

(四)行為上的症狀:食慾的改變(不吃或吃得過多);拖延;逃避責任;過量抽煙、喝酒或使用毒品等;顯示緊張的行為,例如咬指甲、坐立不安、踱步等。

長期壓力對健康的影響:偶爾的輕微壓力並不會令人擔憂,但持續的慢性壓力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或令已有的嚴重健康問題惡化, 包括:

(一)精神健康問題:例如抑鬱、焦慮、人格障碍等;

(二)心臟和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壓、心律不整、心臟病發作、中風等;

(三)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s):吃得太少導致體重偏輕、吃得太多卻導致肥胖;

(四)月經紊亂;

(五)性功能障碍(Sexual dysfunction):例如性慾減弱、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和早洩

(premature ejaculation)等;

(六)皮膚和毛髮的問題:例如粉刺、牛皮廯、濕疹、脫髮等;

(七)腸胃毛病:胃酸倒流、胃炎、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腸易繳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等。

壓力是人生的一部份,重要的是如何應對和處理,若發現自己或親友受到壓力的困擾,應盡快就醫求診,由於壓力引起的症狀可能與其他疾病的症狀相似,醫生會在詳細查詢病情、作出臨床檢查和如有需要做化驗後作出診斷,如果病情是因過度壓力引起的,醫生會作適當的輔導、處方合適的藥物,或會轉介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

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一)

郭詠觀醫生(Dr. Jason Kwok)

患病、尤其是患上重病時,加上需要接受繁複的治療方案會影響患者的情緒和心理健康,也會影響患者的想法和感受,因為患上重病會影響患者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工作、人際關係和怎樣與其他人交往、信仰等,重病會令人感覺哀傷、驚慌、憂慮或惱怒,因為患者會覺得對自己的身體和整體情況失去了控制、並可能認為自己無能為力,患者也會有與親友疏離和寂寞的感受,由於不讓親友擔心和煩悶,有些患者不想與親友談及病況。對不少病人,患上重病對情緒的衝擊可以是極端的,例如患上癌病和心臟病等重病可以令患者非常焦慮和抑鬱,焦慮和抑鬱影響心理和生理,通常兩者會同時出現,有時焦慮和抑鬱的症狀與疾病或治療引起的症狀相似,並可以嚴重至令患者不能如常生活。

焦慮的症狀包括:經常擔憂、尤其是有關疾病和治療的想法;擔心最壞的情況會發生,例如病情會持續惡化、並導致死亡;心悸;肌肉緊張和疼痛;不能鬆弛;出汗;呼吸急促;頭暈目眩;消化不良;腹瀉等。抑鬱的症狀包括:長時間和持續不開心的感覺;失去生活的興趣;並不享受任何事物;很難作出決定(就算只是很簡單的決定);感覺非常疲勞;躁動不安;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但有些人卻有相反的表現:多吃和體重增加);難於入睡及容易醒過來;失去性慾;失去自信,經常感覺無用、不足、沒有價值和無助;逃避他人;暴躁;對自己、現今所處的環境和整個世界都感覺絕望;有自殺的念頭等。

有些人在患病時會較容易感受嚴重的焦慮和抑鬱,高危因素包括:

(一)以前曾患焦慮或抑鬱;

(二)沒有可信任、能談論病情的親友;

(三)女士(較多女士向醫護人員述說焦慮和抑鬱的症狀);

(四)在患病的同時遇上生活上其他問題或壓力,例如裁員、離婚、親友死亡等;

(五)劇痛;

(六)會危及生命的疾病;

(七)令患者不能照顧自己的疾病…等。

焦慮和抑鬱最常出現的時候是:

(一)第一次被告知患上重病時;

(二)接受大手術後或接受治療出現不良副作用時;

(三)疾病復發時;

(四)治療無效…等。

有些症狀,例如感覺疲倦、睡得不好、食慾不振等可能與疾病的症狀或治療的副作用相似,所以,患者應將症狀詳細告知醫護人員,讓他們作出鑒別診斷,然後施以適當的治療。若出現以下的症狀更應盡快求診:

(一)憂慮和抑鬱的感覺比以前曾經歷過的恐懼、擔憂和哀傷更嚴重;

(二)隨著時間的過去,憂慮和抑鬱的感受並沒有好轉;

(三)影響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工作和興趣;

(四)感覺生命再沒有意義、或有拖累其他人的感覺。

大自然療法

郭詠觀醫生(Dr. Jason Kwok)

大自然療法(nature therapy)、又稱生態療法(ecotherapy)是指多種應用處身自然環境中的技巧或治療方法、達到改善個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這是基於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的原則,研究人類與地球互相聯結的感受。

大自然療法可以是輕鬆、不需嚴謹組織的活動,例如在沙灘上散步、或在樹林裡漫步,也可以是較正規和有組織的活動,通常有治療師陪同作導遊和輔導,活動包括:

(一)到公園遊覽:越來越多醫護人員和精神健康專業人士建議多花時間到公園遊覽或做其他戶外活動。

(二)社區園藝或農務:與朋友或鄰人一起作園藝活動能提供機會種植自己的產品、建立關係和在戶外活動,有些活動也會教授基本的農作工作、例如看護動物和農作物等。

(三)荒野或冒險療法(Wilderness or adventure therapy):參與在荒野遠足和露營,學習應對技術和治療技巧等。

(四)森林沐浴(forest bathing、日本人稱為shinrin yoku):不單只是在森林內散步,而是鼓勵在樹林或其他多樹的環境裡漫步時覺察使用五官感覺。

(五)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therapy):撫摸動物、例如馬、狗、雀鳥等,或與牠們玩耍等都能減低壓力,

(六)戶外冥想和瑜伽:冥想和瑜伽能提供很多大家都認同的好處,在戶外進行會有更大的益處。

大自然療法的好處包括:

(一)有助精神健康:越來越多研究證實花時間在大自然的環境裡有助精神健康,例如在青綠的環境中能減低焦慮和抑鬱的症狀和壓力的水平,大自然療法可減低精神壓力,基於兩個理論:

   (甲)『壓力削減理論』(Stress Reduction Theory、簡稱SRT)

   (乙)『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ve Theory、簡稱ART)

(二)帶起做運動的動機:大自然療法的活動是要人走出家居到戶外去,就算園藝也需要不少吃力的動作。運動能增強個人的身體健康,且會改善睡眠的質量。單是戶外的清新空氣就能提高低落的心情,陽光也對抑鬱和焦慮有明顯的良好效果。此外,在漫步期間拾取路邊的垃圾對環保也有貢獻。

(三)增強覺察力(mindfulness):在戶外,人更能使用五官來感受週圍的環境,沿途欣賞美麗的景色、靜聽雀鳥的歌聲、風聲、流水聲、樹葉搖動的沙沙聲響等都能讓人抽離日常生活、工作、交通、瑣碎事務等的壓力。將注意力集中在週圍的環境能幫助人集中在當下、而不是在令人擔憂的思潮兜兜轉轉,享受經常在大自然渡過的時光甚至可在不知不覺間建立一個覺察的習慣。

(四)更多社交聯繫的機會:與大自然結合為一的感覺是很美妙的,但很多時人也必需與其他人作社交聯繫,生態療法很多時都是以團體的形式進行,例如:社區園藝減低孤獨感、與新認識的人交往、增強社區團結的感受等,很多喜歡遠足和戶外活動的人都寧願參與群組活動、互相照應。

研究顯示大自然都能為多個症狀提供治療作用,包括:改變情緒、舒緩壓力、減低痛楚、疾病康復、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過度活躍及多動症、失智症、肥胖等。

每天需要喝多少水呢?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水是人體的主要成份,我們體重的百份之六十是水,我們身體每一個器官和系統都需要水,水是
體液的主要成份,包括血液、消化液等;水將養份和氧氣帶到細胞去;水將養份和礦物質溶化、
使它們更能被身體所用;水滋潤細胞和組織;水潤滑關節;水調節體溫;水將新陳代謝的廢物和
毒素排出體外等,水份不足會導致缺水(dehydration),就算輕微的缺水都會影響新陳代謝而導致患
者容易感覺疲倦。
每天需要喝多少水呢?這是一個很多人都關注的問題,但沒有一個簡單或標準的答案,每一天,
我們都會經呼吸、出汗、大便和小便等流失水份,為確保身體運作正常,我們必須從飲食中補充
流失的水份。多個因素影響我們每天所需的水份,包括:
(一)運動:運動和體力勞動令人出汗,所以,需要額外補充失去的水份,需要補充的份量視乎流
汗的情況,及運動的性質和時間的長短,參與時間長而劇烈的運動更要補充從汗中流失的鈉
(sodium),記著,運動後仍然要繼續補充水份。
(二)環境:炎熱或潮濕的天氣令人多出汗而需要補充失去的水份,在冬天,在室內使用暖氣也會
令皮膚失去水份,此外,在高空(高於 8,200 呎或 2,500 公尺),小便增多而呼吸加快,也會令
水份流失。
(三)健康狀況:發燒嘔吐、肚瀉或嚴重燒傷時,身體流失水份而需要補充,患上某些疾病需要多
喝水,例如膀胱炎或尿道炎等,患上某些其他疾病卻要限制喝水,例如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腎病、肝病、腎上腺病等。
(四)懷孕或哺乳:懷孕或哺乳的婦女需要多喝水,維持身體正常的水份。
家傳戶曉的說法是每個人每天應喝 8 杯水,每杯平均 8 盎士(ounces)或 240 毫升(ml),合共為 1.9
公升(litre),略低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所制定的標準:男人每天
水份的『合適攝取量』(Adequate Intake、簡稱 AI)大約 3 公升(大約十三杯)、而女人則為 2.2 公升
(約九杯)、孕婦為 2.3 公升(約十杯)和哺乳的婦女為 3.1 公升(約十三杯)。我們不一定每天都需要喝
這麼多的水,因為水也可來自其他飲品,例如湯、牛奶、果汁、茶、咖啡、汽水、酒、啤酒等,
當然,水仍然是最好的,因為它不含熱量(calorie)、價錢便宜和容易得到,此外,咖啡因(caffeine)
和酒精有利尿作用(diuretic),所以,含咖啡因(包括茶、咖啡、朱古力、可樂等)和酒精的飲品不
宜多喝;其實,我們也會從食物中攝取水份,平均來說,我們日常所需的水份有百份之二十是來
自食物的,不少蔬菜和水果的水份含量很高,例如西瓜和番茄,以重量計算,它們百份之九十是
水。
怎樣知道是否喝了足夠的水呢?若喝了足夠的水,就很少會感覺口渴,而每天排出不少於 1.5 公
升(6 杯的份量)清的或淡黃色的小便,此外,為確保身體有足夠水份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可於進
食每一餐時、及於飯餐與飯餐之間喝一杯水或低熱量、甚至不含熱量的飲品,在運動時及運動前
後喝水也是很重要的。不要待口渴時才喝水,因為口渴並不是一個可靠的感覺,尤其是兒童和長
者,感覺口渴時已進入了輕度缺水的狀況。
雖然少見,過量喝水也會影響健康,若腎臟不能把過量的水份排出體外,血液內的電解質
(electrolytes)變得稀釋,嚴重的會導致可致命的『低血鈉症』(hyponatraemia)。

飯要放涼後才吃真的是較健康嗎?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有傳言謂飯不要趁熱吃,要在煮熟後打開鍋蓋,用勺子把米飯攪鬆讓米飯散熱,待米飯到溫和的
溫度才吃,原因是米飯中有一種稱為抗性澱粉的物質,煮熟的米飯只有在放涼之後才會產生更多
抗性澱粉,並謂抗性澱粉不容易轉化成糖類,有益減肥及較易於控制血糖,對預防腸癌也非常好。
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這個概念來自 1970 年代的研究,根據澱粉在人體內的消化特點,營養學
家把澱粉劃分為三類:一是『快消化澱粉』,其消化和吸收速度特別快,導致血糖急劇升高,身
體需要分泌大量胰島素來平衡血糖水平;二是『慢消化澱粉』,其消化和吸收的速度就慢得多,
只引起少量胰島素的分泌;三是『抗消化澱粉』,又叫抗性澱粉,較難被人體消化,就像纖維一
樣,不會在胃及小腸被消化和吸收,只有進入大腸後才能被微生物發酵。不是所有抗性澱粉都是
相同的,其實,抗性澱粉分為四類:
(一)澱粉呈抗性,因為是藏在纖維細胞壁內,例如五穀、種籽及豆類等;
(二)澱粉呈抗性,因為結構不為消化酶所分解,例如生的馬鈴薯及未熟(青色)的香蕉等;
(三)澱粉呈抗性,因為某些含澱粉的食物經煮熟後放涼,放涼時部份容易被消化的澱粉經『回生
過程』(retrogradation)回復成為較難被消化的澱粉,例如馬鈴薯和米飯等;
(四)經加工過程製成的。
食物在加工及煮食過程會影響所含天然抗性澱粉的含量,例如,全穀麥的抗性澱粉含量為百分之
十四,但研磨的麥粉的抗性澱粉含量只得百分之二,飯的抗性澱粉含量也會因研磨及煮熟而減少。
此外,煮飯時加入過多的水也會令所含的澱粉糊化、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不過,將糊化的澱粉
冷卻會經回生過程成為較難消化的抗性澱粉,將煮熟的馬鈴薯放涼也會增加所含抗性澱粉的含量。
抗性澱粉對健康有好處,是因為它們不在胃和小腸被消化和吸收,而是直達大腸,為大腸內的益
菌提供養料,並製做出多種對健康有益的物質,包括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醋酸鹽
(acetate)、丙酸鹽(propionate)和丁酸鹽(Butyrate)等,尤其是丁酸鹽能改善腸胃的功能,並能預防大
腸癌。此外,抗性澱粉能改善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血糖的水平,尤其是餐後的血糖水
平;抗性澱粉所含的熱量比普通澱粉所含的低,且會增加飽滿感而令人少吃。
很多食物都含豐富的抗性澱粉,包括生的馬鈴薯、煮熟後放涼的馬鈴薯、未熟(青色)的香蕉、多
種豆類等,不要過量進食抗性澱粉,因為會導致腸胃脹氣及不適。
回頭再說,米飯放涼之後才食用確會增加能預防腸癌的抗性澱粉,但米飯放涼之後才吃對身體也
會產生不良的後果,涼米飯是較難消化的,正常人都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消化,對本身消化能力不
太好的人、譬如小孩及中老年人,這就只會加重腸胃消化和吸收功能的負擔了,況且,就算涼米
飯多含一些抗性澱粉,但每一個人一餐飯又能夠多吃多少抗性澱粉呢?
現在,不時就有食物都被稱作『抗癌食物』,但是單憑某幾種所謂『超級食物』的作用是完全不
可靠的,單靠吃某一、兩種食物並不能達到防癌及保健的目的,能提供均衡營養的平衡膳食才是,
要做到『兩高一低』:高維生素、高纖維、低脂肪(尤其是飽和和反式脂肪),維生素主要來自新
鮮水果蔬菜、而不是保健品或營養補充劑,纖維素存在於水果蔬菜和粗糧中,控制脂肪應少吃豬、
牛、羊等紅肉,而代之以雞、魚等白肉,還要儘量保證飲食多樣化,在這個基礎上才適量多吃某些食物。

單是上壓昇高而下壓正常,有問題嗎﹖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量度血壓時通常記錄兩個數目,較大的數目是『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量度心臟收縮(systole)將血輸出時施加在動脈壁的壓力,而較小的數目是『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量度心臟舒張(diastole)血液流返心臟時施加在動脈壁的壓力。在一日的不同時間,血壓是會波動的,所以,單一個血壓讀數並不能診斷為高血壓,醫生在不同的日子多次量度血壓後發覺患者的血壓持續昇高才會確診高血壓,通常收縮壓(俗稱上壓)和舒張壓(俗稱下壓)是一齊昇或降,尤其是青年和中年人。有人認為高血壓是老化的自然現象,所以,是不用醫治的,不過,多個大型研究報告都顯示,就算在中老年人,包括年過八十歲的老年人,治療高血壓能有效減低患上中風及其他心臟和血管疾病的風險。

一直以來,醫生較著重舒張壓(下壓)的昇高,因為下壓的波動較少,很多醫生認為人體較能忍受偶然性收縮壓(俗稱上壓)的昇高,而經常性下壓的昇高才會導致健康上的問題,所以,曾經有醫生認為單是上壓昇高而下壓正常是不會為健康帶來不良的影響,尤其是老年人,不過,自從1990年後有足夠的研究報告顯示,上壓昇高與下壓昇高同樣對健康有不良的影響,尤其是年過五十歲的人,上壓昇高比下壓昇高對心臟和血管的影響更為重要。有些人的下壓正常、但上壓卻高於正常的140度,他們被診斷為患上『單純收縮期高血壓』(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年紀越大,患上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的比率就越高(請參看附圖)。

多種疾病會導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包括貧血、甲狀腺功能過高、腎病、腎上腺疾病、主動脈瓣(aortic valve)功能障礙、阻塞性睡眠窒息(obstructive sleep apnea)等,但大多數都是源自與年齡有關係的大動脈壁硬化,血壓反映心臟在每一次跳動時輸出血液的容量和施加在動脈壁的壓力,健康的動脈壁在血液湧過時膨脹、而在血液通過後回復原來的形狀,隨著人體的老化,動脈逐漸失去彈性、而失去容納血液湧過時的能力,當血管變得越硬,施加在血管壁的壓力也越大,而心臟也要跳動得越用力、才能輸出足夠的血液,當動脈壁硬化,下壓會下降而上壓會上昇,通常下壓會在五十歲左右保持穩定,但上壓會一直上昇。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也可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包括中風、冠心病、慢性腎病、老人痴呆等,所以,不可掉以輕心。若醫生發現病人患上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他會檢查患者有沒有貧血及其他可導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的疾病,他也會為患者評估患上冠心病中風和的風險,例如體重指標、腰圍、血糖和膽固醇的水平等,也會檢查高血壓對眼睛及腎臟的影響等。醫生會建議患者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是預防及治療的基礎,包括減肥、定時運動、戒煙、減少食鹽、多吃水果、蔬菜及全穀類食物等,若患者並沒有同時患有糖尿病,而心、腦、腎和眼還未因高血壓而受到損壞,單是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便可將血壓回復正常,但若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將血壓控制好,醫生便需要處方降血壓的藥物,現在,有多種不同的降血壓藥物,各有不同的療效和副作用,醫生會因應患者不同的情況而施以最適合的藥物。

若患者並沒有其他的健康問題,治療的目標是將血壓降到低於140/90,若患者同會時患有糖尿病或腎病,治療的目標是將血壓降到低於130/80,不過,治療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有時下壓會降得太低,這反而會增加心肌梗塞和中風的風險,所以,醫生會儘量小心,不會將下壓降至低於60,若患者年紀很大或患有冠心病,下壓則不應低於65。

年齡和單純收縮期高血壓
chart
五十歲和以上的人最常見的高血壓屬於單純收縮期高血壓(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血壓高 – 在家裏自我量度血壓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血壓是血液在血管內運行時施加於血管壁的壓力,量度血壓時會量出兩個數字,第一個較高的數字是心臟收縮時的血壓,故稱『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又稱『上壓』,另一個較低的數字是心臟舒張時的壓力,故稱『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又稱『下壓』。血壓在每天不同時間量度可能會出現差別,但若持續高於標準便是血壓高。正常的血壓應不高於140/90,若患有糖尿病或腎病,則不應高於130/80。無論是不是患上血壓高都應定時量度血壓,因為血壓高是沒有病癥的,而長期持續的血壓高可增加患上冠心病和中風的機會,故又稱『無聲的殺手』,故不可掉以輕心,在家裏自己量度血壓既方便,又可定時跟進血壓的高低。

有些人由醫生或護士量度血壓時可能比在家中自己量度時為高,他們可能是屬於緊張型,一見到醫護人員血壓便會自然昇高,這是醫學界所稱的『白袍效應』(white coat effect);有些人則相反,在醫務所或醫院量度血壓時是正常,但在其他地方(例如在家裏、藥房、社區中心等)量度時則反而昇高,這是醫學界所稱的『隱蔽性血壓高』(masked hypertension),這兩類人都是有較大機會患上冠心病和中風,所以,在家裏自己量度血壓是非常重要的。

在加拿大,市面上有多款不同類型的血壓計出售,欲購買準確的血壓計,可選購『加拿大高血壓協會』認可的,通常都貼上標記。家居用的血壓計可分全自動與半自動,使用半自動的血壓計需要用者捏握氣泵才可以量度血壓,價錢比全自動的較便宜。

血壓計有大小不同的尺碼,使用不合適的血壓計可帶來錯誤的度數,所以一定要購買大小適中的血壓計,買血壓計時要量度手臂中段(肩與肘中間)的粗幼,如有疑問,可向醫護人員或藥劑師查詢。

加拿大高血壓協會建議,在家裏自我量度血壓時,應留意以下幾點:
在一個寧靜、舒適而不會受到打擾的地方坐下,放鬆及休息五分鐘後才量度血壓。
在休息和量度血壓時,不要說話或看電視。
用餐後最少兩小時、喝咖啡或抽煙後最少半小時才量度血壓。
若感覺便急,請先如廁後才量度血壓。
量度血壓時應捲起衣袖,或乾脆把上衣脫掉。
當感覺不舒服、緊張、寒冷、或有痛楚時,不應量度血壓。
量度血壓時,應坐在有椅背的椅子上,手放在桌子上,手臂應放在與心臟同高的位置,如有需要,可用毛巾或枕頭墊起,雙腳應平放在地面,不要把雙腿交叉疊起。
每天最少量度血壓兩次,於早上起床後、服藥和吃早餐前,及於晚上洗澡、服藥和上床前量度血壓。
購買新的血壓計後,應拿到醫生處測試儀器的準確度,及學習自我量度血壓的正確方法和步驟,以後應定時(最少每年一次)再拿到醫生處測試儀器的準確度,及檢討量度的方法和步驟是否正確。
在家裏自己量度時,正常的血壓是不應超過135/85。

高血壓的成因(二)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高血壓可分為兩大類:原發性高血壓(primary hypertension又稱本態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和繼發性高血壓(secondary hypertension),上一期探討了原發性高血壓的致病高危因素,今期繼續探討繼發性高血壓的病因:

(乙)繼發性高血壓:有些人患上高血壓,是因為其他疾病引起的,被稱為『繼發性高血壓』,這類患者的血壓昇得較急和較高,會導致繼發性高血壓的疾病包括:

(一)腎病:多種不同的腎病都會導致高血壓,包括:
(1) 多囊腫腎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這是具遺傳性的疾病,腎臟生有多個囊腫,令腎臟不能正常運作而導致高血壓;
(2) 腎小球疾病(glomerular disease):身體新陳代謝的廢物和過量的鈉是經由腎小球過濾、從尿液排出體外,腎小球疾病令腎臟不能正常運作,也會導致高血壓;
(3) 腎血管性高血壓(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腎動脈狹窄會導致嚴重的高血壓和不能逆轉的腎臟損壞,狹窄的原因可能是同樣會令冠狀動脈狹窄的粥樣硬塊(plaque)、也可能是腎動脈壁的肌肉和纖維組織硬化和變厚(纖維肌肉發育異常fibromuscular dysplasia);
(4) 糖尿性腎病變(diabetic nephropathy):糖尿病會損壞腎臟的功能、而導致高血壓。

(二)腎上腺腫瘤:多個不同的腎上腺腫瘤都會導致高血壓,包括:
(1) 庫欣氏綜合症(Cushing’s Syndrome):腎上腺增加荷爾蒙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的分泌,導致高血壓;
(2) 醛甾酮增多症(Aldosteronism):腎上腺增加荷爾蒙醛甾酮(又稱醛固酮Aldosterone)的分泌,過量的醛甾酮令身體儲存鹽和水份、而使鉀流失,導致血壓昇高;
(3) 嗜鉻細胞瘤(Phaeochromocytolma):這種罕見的腎上腺腫瘤會增加腎上腺素(adrenaline)和去甲腎上腺素(舊稱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的分泌,會導致血壓長期昇高和短暫突然颷昇。

(三)其他內分泌(endocrine)毛病:
(1) 甲狀腺(thyroid):無論是甲狀腺素功能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高血壓;
(2) 副甲狀腺(又稱甲狀旁腺parathyroid):副甲狀腺調節人體內鈣和磷的水平,副甲狀腺功能過高令體內鈣的水平昇高而導致高血壓。

(四)先天性血管疾病:有人生而患有主動脈縮窄(coarctation of aorta),令心臟跳動時必須更用力才能將血液通過狹窄的主動脈運送到身體各器官和組織,這會導致高血壓。

(五)藥物:多種藥物都會令血壓昇高,包括處方藥、非處方藥和保健品(例如某些傷風藥、通鼻塞藥、止痛藥、人參ginseng、甘草licorice、麻黃ephedra等)、甚至毒品(例如可卡因cocaine、甲基苯丙胺、又稱甲基安非他命、即『冰毒』methamphetamine等)。

雖然百份之九十至九十五的高血壓患者都是屬於原發性高血壓,病因不明,但仍有部份患者的高血壓是屬於繼發性、是因其他疾病引起的,所以,醫生詳細查詢病史和作仔細身體檢查後,在有需要的情況下會為患者驗血、驗尿和作其他檢查,查看高血壓是否因其他的疾病引起的,若診斷為繼發性高血壓、並能查出致病的原因,便會施以適當的醫療、根治高血壓。